法务企管
银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内部审计作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在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的背景下,其有效性受到内、外部相关各方的高度关注。本文梳理银行内部审计质量自我评估、外部有效性评估中常见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供读者参考。
1️⃣ 审计人员配备不足
问题表现:审计人员数量短缺,未能达到全行员工总人数的1%,不符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的有关规定;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缺少懂业务、懂审计、懂数据、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原因分析:审计人员编制受限,薪酬待遇偏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并稳定从事审计工作,经常出现审计部门想要的人不愿意来、想来的人审计部门又不愿意要的尴尬局面。
改进措施:按照监管制度规定,增加审计人员编制,提高审计人员的薪酬待遇,持续开展审计人员内、外部招聘,推动审计人员配备逐步达标。
2️⃣ 审计独立性不够强
问题表现:审计部门非由一把手直接分管;高级管理层及各部门和机构参与对审计部门及其负责人的绩效考核打分,导致审计人员履行职责存有顾虑,损害了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原因分析:领导班子成员分工、绩效考核方案制定时,未充分考虑监管对审计工作的特殊要求,把审计部门当作普通的业务或职能部门对待。
改进措施:严格执行监管规定,调整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改由一把手直接分管审计工作;优化考核方案,取消审计对象参与对审计部门及其负责人绩效考核打分的做法,为审计部门独立、客观履职创造良好软环境。
3️⃣ 审计事项覆盖不全
问题表现:未能按照监管规定的频率开展相关审计,如未按年开展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消费者权益保护、关联交易、薪酬制度的设计和执行、绩效考评等审计,连续三年未开展操作风险管理、数据中心等审计。
原因分析:审计人员的配备数量不能满足审计需求,或者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不具备专业胜任能力。
改进措施:通过内、外部招聘、组织专题培训等方式,从人员数量和专业结构上,持续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可考虑适当借助社会审计力量,以缓解内部审计资源不足的压力。
4️⃣ 审计有效性待提升
问题表现:外部巡视、审计、监管或者内部其他部门监督检查发现的重要问题,在相关的内部审计报告中没有反映;审计报告出具不到一年,审计对象暴露出重大风险或案件且发生于审计检查评价期间。
原因分析:客观上,受内部审计取证存在固有局限性或审计查证方法运用不适当的影响,审计人员有问题没有发现;主观上,由于各方面的违规干扰,审计人员发现了问题不报告。
改进措施:持续开展审计人员后续教育,不断提升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尤其是重要问题发现能力,在高风险事项上安排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查证;坚守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全面、如实报告审计发现问题,对失职渎职审计人员,特别是审计管理人员进行严肃的问责处理。
5️⃣ 审计结果运用欠缺
问题表现: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流于形式,责任追究不痛不痒,起不到警示震慑作用,治标多治本少,屡审屡犯现象普遍存在;审计结果未与审计对象考核、任免、奖惩等挂钩,导致其不拿审计当回事。
原因分析:审计结果质量不高,运用机制不够健全、运行不够顺畅,审计部门重揭示问题、轻督促整改,未能形成审计业务工作闭环。
改进措施:强化审计复核审理,提高审计结果质量;坚持一体推进审计上、下两个半篇文章,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审计结果运用督促、反馈、报告、问责、通报机制。
6️⃣ 审计流程不够规范
问题表现:审计方案执行不到位,既定审计事项未落实,各阶段进度严重超时限;审计事实确认书、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签章不规范。
原因分析:对审计人员未执行审计方案和审计准则的情况欠缺考核,导致其内心不在乎审计流程规范性;审计对象害怕暴露问题,故意拖延提供资料、签署反馈意见,阻碍审计进程。
改进措施:完善审计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对未执行审计方案、未遵循审计准则的审计人员,严肃追责问责;对拒绝、阻碍审计进程的审计对象工作人员,充分取证,必要时可移交有关部门依规依纪处理。

上一篇文章:
已经是第一篇了!
下一篇文章:
企业想并购?看审计、评估、税务如何“三剑合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