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审计项目管理的重要一环,审计项目后评估是对审计全过程的回顾和总结,运用评估方式对审计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为审计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是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在基层审计实践中,对该环节重视不够、发挥作用有限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审计机关需要开展审计项目后评估,加强对审计项目经验做法的归纳总结,对好的经验做法进行推广,对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制定整改措施。本文对审计项目后评估应关注的审计流程合规、审计质量落实、审计成果运用、反馈机制建立四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以供参考借鉴。 关注审前环节合规情况。检查是否制订详细的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分工及其他事项。尤其是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如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及审计调查是否符合相关方案要求,审计事项是否在审计范围之内,是否存在漏项、重复项、无关项的内容。检查是否执行审前调查,审前调查是否根据实施方案的内容进行,有无超出实施方案的范围,有无遗漏相关事项的情况,是否存在生搬硬套审前调查模板、后补审前调查的情况,是否存在审前调查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问题。 关注审中环节合规情况。检查及评估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是否以审计法、国家审计准则及相关财经法规为准绳,包括审计流程的合规性、定性处罚严谨性等方面。检查是否遵循相关审计准则,审计证据是否围绕适当性(质量)和充分性(数量)方面开展。检查审计发现问题是否定性准确、依据恰当。检查及评估审计取证、审计底稿等审计文书及审计取证所附资料是否执行适当性和充分性原则。
关注审后环节合规情况。检查审计报告是否真实、完整、准确反映审计事项的内容,审计报告中基本情况是否真实反映被审计单位的基本状况;审计发现的问题是否在审计事项的范围内,问题定性是否准确、充分,问题事实是否清楚、准确、完整,能否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审计建议是否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检查是否制订详细的审计整改计划,如整改台账、整改清单。整改清单是否列明需要整改的问题名称、问题内容表述、问题类型,如立行立改、持续整改、分阶段整改;整改台账是否列明具体的问题责任部门、具体措施、截止日期。评估整改措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按照规定时间进行整改,重点关注是否存在有计划不执行,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的情况。 关注审计质量执行效果。检查审计实施方案中审计事项中设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合理,审计工作的审计内容、技术方法是否有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深入研究审计内容、技术方法和审计目标的关联度,是否存在审计内容、技术方法出现偏差的情况,分析这一情况存在的原因。检查审计重点是否偏离审计目标,是否存在审计事项应重点关注未重点关注、不需重点关注而重点关注的情况;审计问题是否覆盖审计事项,是否偏向某些审计事项的情况。检查审计问题是否有深度,是否存在问题查得不深不透、简单化、避重就轻的情况,需要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有客观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搜集相关证据,深入揭示问题本质。此外,要检查是否存在审计建议太笼统、操作性不强、不合理等情况。 关注审计风险控制情况。检查是否根据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内部控制测试及实质性审计程序等审计风险控制措施,针对被审计单位重点检查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内部控制执行的相关记录。对审计人员来说,审计风险控制非常重要。对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及执行不到位的单位,要加大审计力度,规避因被审计单位制度缺失带来的审计风险。
关注审计投入产出效率。应结合审计机关人力资源投入、时间投入,审计风险问题数量、质量,审计建议质量、采纳程度,挽回经济损失及移送有关问题线索处理情况等直接因素方面,同时要考虑实施审计项目后形成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等间接因素方面,对比不同审计项目、不同审计组的投入产出差异情况,评估审计组揭示问题的差异情况。关注外聘审计人员参与的审计项目。检查评估审计目标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外聘费用支出与审计目标中约定的目标完成情况,分析投入产出是否匹配,是否存在项目本身不存在问题无需外聘造成资源损失浪费的情况,从而评估外聘审计的绩效。 坚持成果导向。检查评估审计信息、审计科研成果等的数量及质量,审计信息是否得到主要领导同志的批示,批示后是否得到被审计单位重视及整改;审计科研成果方面,如审计科研课题、审计论文、审计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是否具有实用性、创新性,对审计工作及被审计单位有无促进作用。 坚持问题导向。将移送问题线索、经济损失挽回、制度管理完善等方面纳入审计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检查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是否促进被审计单位制度管理的建立和完善,是否促进增收节支或挽回经济损失;审计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是否及时将问题线索移送有关部门处理,处理结果是否及时反馈。 关注审计项目后评估绩效考核制度建立情况。检查是否将后评估结果与绩效挂钩,将评估结果、成果开发、技术创新等指标因素纳入考核内容,全面、系统、科学地进行考核。检查绩效指标是否科学、合理、有效,是否存在考核指标不符合实际的情况,找出原因,改进考核。 关注评估成果激励机制建立情况。检查绩效结果能否激励审计人员及对审计项目产生积极作用,是否存在绩效结果较好但激励作用不明显的情况,是否存在绩效结果较差但激励作用明显的弄虚作假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