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长春高新:向死而生的创新驱动型企业是这样炼成的

“向死而生”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他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概念。它并非指一个从生到死的生理过程,而是一种存在方式。它教人从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状态中惊醒。
今天,当我使用“向死而生”这个词时,我想表达以下3层意思:
1、认清现实,积极面对;
2、珍惜当下,活出意义;
3、绝境反击,背水一战。
01 财报的废墟
10月30日晚,长春高新披露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8.07亿元,同比下降5.6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1.65亿元,同比下降58.23%。
其中,子公司金赛药业实现收入82.13亿元,同比上升0.61%,实现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4.21亿元,同比下降49.96%;子公司百克生物实现收入4.74亿元,同比下降53.76%,实现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58亿元,同比下降164.76%;子公司华康药业实现收入5.42亿元,同比下降5.38%,实现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0.36亿元,同比上升2.46%;子公司高新地产实现收入5.44亿元,同比下降7.97%,实现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3.27万元,同比下降99.39%。
需要说明的是,长春高新的业绩下降早已不是新闻,而是旧闻。去年全年营收下降7.55%,净利润大降43.01%,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微降0.54%,净利润同比大降42.85%。
因为集采,因为竞争,那个支撑长春高新高成长的生长激素的神话,破灭了。
所以说,单看营收和利润,它早已是一片废墟。
然而,这份“难看”的财报,恰恰是最好的药方。你耳朵听到的是财报里的“雷声”,我耳朵听到的是转型的“春雨”。因为,我认为它不是爆雷,而是这家药企在“换羽”;因为,众人眼里的黄昏,恰是我眼中的黎明。
02 创新药的幼苗
此前,长春高新曾向机构投资者介绍,公司已布局40条研发管线,在公司重点推进的24款在研产品中,有14款药物产品进入Ⅲ期临床或NDA,有9款为1类新药,覆盖肿瘤、免疫、呼吸等大病种领域。
最具代表性的是伏欣奇拜单抗(金蓓欣®),作为国内首个抗IL-1β全人源单抗,已于2025年6月获批上市,用于痛风治疗。临床数据显示其单次给药后镇痛效果与激素相当,24周复发风险降低87%。公司预计该产品2025年销售额可达1亿元,2026年将达到6-10亿元 。
另一个重磅产品是GenSci139,这是一款靶向EGFR/HER2的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BsADC),于2025年10月获批进入临床。该产品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度稳定和亲水的可裂解连接子,与强效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类有效载荷共价连接,有望成为全球首创(First-in-Class)和同类最佳药物 。在多个PDX模型中,GenSci139显示出优于竞品DS-8201的抗肿瘤活性 。
此外,公司的PD-1激动剂GenSci120也取得重要进展,已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I类创新药临床批件,适应症包括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成人炎症性肠病等 。更值得一书的是,该产品还获得了美国FDA默示许可,将在美国启动类风湿关节炎相关临床试验 ,标志着公司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突破。
——这岂止是一株创新药的幼苗,这无疑是一排创新药的小树和几十株创新药的幼苗。它们之所以能够破土、发芽、成长,源于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创新基因。众所周知,早年金赛药业的生长激素,不仅是国内首创,而且是全球首创,同时也一直是国内唯一一款销售额突破百亿的创新药。
03 估值的辨析
当下的长春高新高估吗?
如果按它现在的利润来算,它的估值的确不便宜。
如果按创新药企计算利润的惯常算法,把它全年高达20亿以上的研发费用的一半计入当年的利润来计算,那么,它的估值肯定不贵。
如果与其它创新药企做横向比较,其估值则明显偏低。众所周知,百济神州、康方生物、诺诚建华、荣昌生物等处于亏损状态的创新药企业,其市值已高达400亿乃至上千亿,而长春高新的市值也只有400多亿。
有人是这样预测长春高新新上市或即将上市的几款新药的销量:
伏欣奇拜单抗:2025年上市首年,销售额1亿元;2026年进入部分医保6-10亿元;2027年,随着医保覆盖范围扩大和市场认知度提升,将达到15亿元。
替勃龙片:2025年上市首年,销售额3亿元;2026年随着医保准入和市场推广深入,将达到5亿元;2027年6亿元。
绒促卵泡激素αN02注射液:2025年10亿元;2026年将达到15亿元;2027年有望达到20亿元。
美适亚:2025年1亿元;2026年将达到5亿元;2027年10亿元。
小儿黄金止咳颗粒:2025年0.5亿元;2026年将达到1亿元;2027年2亿元。
鼻喷流感疫苗:2025年5-8亿元;2026年8亿元;2027年10亿元。
尘螨变应原舌下片(ACARIZAX®): 2025年:不足0.5亿元; 2026年1-2亿元;2027年5-8亿元。
综上,长春高新2025年上市的新药伏欣奇拜单抗、替勃龙片和促卵泡素αN02注射液,预计未来三年收入将从21亿元增至66亿元,在公司总营收中的占比将提升至45%。
届时,公司将从“生长激素单核驱动”走向“创新药+疫苗+脱敏治疗”多轮驱动。

上一篇文章:
已经是第一篇了!
下一篇文章:
浅谈创新怎样驱动经济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