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关于研发投入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力
近年来,我国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及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提高,研发实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研发投入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力,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空前加强。从我国情况看,当前研发经费投入总体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阶段状况。
但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研发投入的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研发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加大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国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十分重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有助于迅速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国家竞争力。
今后,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引导市场主体、科研院所、高校等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去行政化、强市场性,为更好利用市场机制配置研发资源创造条件,确保研发投入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2016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均实现较快增长,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稳步提高。
1.研发经费增速回升,投入强度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567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增速比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这是自2012年以来研发经费增速持续4年下滑后的首次回升,也是研发经费在经历了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个位数增长后重新回到10%以上的增长速度。按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40.4万元,比上年增加2.7万元。
近年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持续提高,2014年达到2.02%,首次突破2%;2016年为2.11%,比2012年提高0.2个百分点,已连续3年超过2%。这虽然与OECD国家2.40%的平均水平还有距离,但已经超过欧盟15国2.08%的平均水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表明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一直呈稳定上升趋势,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年缩小。
研发投入再创历史新高,得益于政府引导和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2016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达776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速为近4年来的最高水平。一系列鼓励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政策取得良好效果,以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为例,2016年享受该项政策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上年增长20%,这些企业减免的所得税比上年增长8.9%。2016年,全国开展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上年增长18.1%,投入的研发经费比上年增长9.3%,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2.6个和1.1个百分点。
2.研发投入结构继续优化
一是基础研究经费占比继续回升。2016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8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4.9%,明显高于应用研究经费(5.4%)和试验发展经费(11.1%)的增速。基础研究占比延续了上年回升态势,达到5.2%,为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应用研究经费1610.5亿元,增长5.4%;试验发展经费13243.4亿元,增长11.1%。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5.2%、10.3%和84.5%。
二是企业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双创”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2016年各类企业研发经费支出12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1.6%,较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企业对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为83.8%,比上年提升12.7个百分点,企业对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是高技术产业研发实力不断提高。2016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研发经费为291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比制造业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1.9%,高于上年1.88%的水平,也明显高于1.01%的制造业平均水平。高技术制造业研发实力的不断提高,对经济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装备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6176.6亿元,投入强度为1.51%。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500亿元的行业大类有7个,这7个行业的经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比重为60.2%;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在100亿元以上且投入强度超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行业大类有9个。
四是民办研发机构投入快速增长。在相关政策带动下,近年来我国民办研究机构获得快速发展,成为开展研发活动的新生力量。2016年民办研发机构研发经费支出514.2亿元,比上年增长22.3%,是全社会研发经费平均增速的2.1倍;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由2015年的3%提高到3.3%。
五是全国研发经费资源继续向东部地区聚集。2016年我国东部地区研发经费为10689.4亿元,首次迈上万亿台阶;比上年增长11%,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为68.2%,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研发经费支出分别为2378.1亿元、1944.3亿元和664.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8%、12.3%和0.4%,所占比重分别为15.2%、12.4%和4.2%。
1.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指数排名提升
近几年来,我国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得到了全面实施,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17年的第22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重大成果不断涌现,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快速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区域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5年底,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146个,比2012年增加41个;区内企业数为8.3万家,比2012年增加1.9万家。2015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总收入25.4万亿元,其中技术收入2.4万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53.1%和97.5%,年均增速分别为15.3%和25.5%;实现净利润1.6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7.1%;实缴税费1.4万亿元,增长48.6%;出口额为4732.7亿美元,增长25.9%。
3.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国家创新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面发展,推进建设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全国科创中心,启动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推进,京津冀、上海、广东、安徽、四川、武汉、西安、沈阳等地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169项改革举措基本落地,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河北雄安新区成立,不仅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也将成为创新驱动新引擎、创新发展新高地。
4.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快发展
我国已基本建立起包括科技咨询培训、科技孵化服务体系、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等方面,分层次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孵化器、科技特派员等科技服务机构不断壮大,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共性技术研究平台、科技中介机构以及区域性技术创新服务网络等中介体系取得新进展。2016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超过11407亿元,比2012年增长77.2%,年均增长15.4%。
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新动能助力发展新经济
近年来,我国市场主体量质齐升,日均新注册企业数量不断增长,2016年日均新增1.5万户,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日均新增4.5万户。新三板挂牌企业10163家,创业板企业570家。双创支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全国各类众创空间超过4200家,科技孵化器、加速器逾4000家,央企双创平台409个,星创天地638家,28个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进入快车道。
“互联网+”行动深入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的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成为我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有力支撑。贯彻实施大数据战略,关键技术不断突破,重要行业应用不断深化,涌现出一大批大数据创新型企业;信息惠民、“互联网+政务服务”等重大工程的实施,提高了便民服务效率和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新动能正在撑起发展新天地。
事实证明,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国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十分重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有助于迅速提升技术水平,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国家竞争力。反之,较低的研发投入水平会减缓技术提升速度,降低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投入有助于迅速提升一国技术水平,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国际经验表明,研发投入强度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过程中持续上升。发达国家研发投入强度一般都保持在较高水平,成功追赶型国家的研发投入强度也很高,甚至会超过先行工业化国家。当人均GDP为5000至15000国际元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在1%左右。R&D投入强度处于这一水平的国家主要包括:中国、捷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等发展中国家。当人均GDP为15000至30000国际元时,全社会R&D投入强度约为2%至3.5%,主要包括美国、日本和韩国以及法国和德国等欧盟国家。中国当前的研发投入强度基本达到了发达国家在历史可比阶段的水平。中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稳步提高R&D投入强度,保证《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既定研发投入目标的实现,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2.R&D投入强度与国家竞争力变化基本一致
美国、欧盟国家、日本、韩国、金砖国家等17个国家在1980年至2008年期间的R&D投入强度是有变化的。大多数国家的R&D投入强度呈波动上升趋势。R&D投入增速快的国家,其国家竞争力也在快速提升。芬兰、瑞典和日本的R&D投入强度从上世纪80年代,以色列、新加坡和韩国从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加速上升,成为R&D投入强度领先国家。这段时间也是这6个国家竞争力快速提升的时期。意大利R&D投入强度长期在低水平徘徊,英国R&D投入强度在二十世纪80年代后便呈下降趋势,与这两国产业竞争力下降的事实一致。中国之外的其他金砖国家R&D投入强度在近年来也开始缓慢增长,但增速远低于中国。
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R&D投入强度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并且持续增长。成功追赶型国家的R&D投入强度也很高,甚至会超过先行工业化国家,如日本、韩国、以色列和新加坡。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对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国,R&D投入强度必须保持较高水平。按照中国《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2006—2020》,到2020年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将不低于2.5%。这约为日本在1983年、芬兰在1996年、韩国在2000年时的投入水平。稳步提高R&D投入强度,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也是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尽管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长,总量保持在世界第二位,与位列首位的美国的差距正逐步缩小。但从研发投入强度看,我国与以色列(4.25%)、韩国(4.23%)、日本(3.49%)等创新型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经费投入结构看,我国基础研究经费虽然实现两年连增,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发达国家15%-25%的占比水平相比也有一定差距。从研发活动产出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论文引用率、国际发明专利等方面还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等问题,研发投入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到2020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要达到2.5%,如期实现这一目标还存在困难,优化研发资源配置难度更大。
未来几年,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对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引导和拉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并推动研发加计扣除等政策的有效落实,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强对前瞻性科学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的建设;通过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研发经费投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研发资金的使用效率。
1.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核心。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不仅会带动传统制造领域的生产率提高和产品性能提升,还会带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众多的新材料、新能源、新生物产品、新设备的出现,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2.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国家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增加研发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从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所走过的道路看,只有在企业的研发投入成为主体的时候,企业才可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可以有效地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国家可以通过直接抵税或减税的政策,鼓励企业对技术开发类的科研项目增加经费投入,激发企业投入研发的积极性,企业会逐步发展成为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的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就可以承担更多来自企业的横向科研项目,科研才能真正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就自然实现。
3.坚持质量为先,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内核
高质量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既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表征;既是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集成,又是法治环境、文化教育、诚信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必须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全面夯实产品质量基础,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4.综合施策,引导企业创新管理和经营模式
一是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对有实力、有潜力的中小微企业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降低企业科技创新的成本和风险。二是用好“互联网+”战略,重构企业的技术、管理、组织结构、风险防控方式和商业模式,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逐步把传统实体店优化成“实体+智能”于一体、线上线下互为融通的“互联网+数字店铺”,给消费者提供多元的产品服务,成就“智慧中小微”。三是支持中小微企业与高校、研发机构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鼓励科技创新成果向企业流动和转化,促进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商品化。
文章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文章:
关于中意科技合作盛典“第八届中意创新合作周”即将隆重开幕
下一篇文章:
关于信息技术发展将有效破解中小企业创新瓶颈